当前,信息化浪潮势如破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冲击着传统医院管理模式,也生动地展示了医疗发展的美好前景。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是医院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陈肖鸣及其团队致力于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流程再造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主动求变、自我颠覆,努力寻找传统公立医院应对时代挑战的道路。
以人为本,回归管理本质
我国公立医院生存在旧的体制之中,很多流程都带有工业化时代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残留着以内部流程为中心、以集中求高效的弊病。因此,很多医院管理者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信息化管理就是效率”的思想误区。在实践中侧重于研究“如何开展信息化”,而忽视“为何开展”这一价值取向的追问。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自身生活更美好,“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显然更接近这一目的。它意味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时刻以“人”为中心,信息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目的是尊重人、满足人的需求、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信息化建设要理解患者的需求,减少他们在挂号、缴费等非医疗事务方面的烦恼和奔波,借助信息优化服务流程,让患者的时间花在看病问诊上。要方便医护人员工作,借鉴“人因学”原理,通过信息系统设计,以物就人,让员工做对事情容易,做错难,最大化避免错误的发生。例如本院的危急值报告系统能自动收集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如同一道防火墙,一旦出现“危急值”,系统就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临床医生,并跳出窗口提示医生及时作出处理。同时,简化他们的操作,把时间还给患者。要方便管理人员分析决策,能够为医院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帮助,也可以为相关行政部门的动态监督、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性的可靠依据。
需求为导向,让使用者参与进来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问题,同时要把握宏观、整体考虑。要由使用者提出需求、要让使用者参与开发。信息化不是信息处一个部门或者信息人员的事情,不能把软件开发寄托在专门开发软件的技术人员身上,因为他们不了解实际工作的需求。
在我们医院,要求每一个部门推荐有管理思想和有进取心的人去配合信息处做自己的流程,这样的软件就很接地气。比如医院研发的手术智能更衣系统自助终端设备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人工管理在配发工作服、更衣柜钥匙、人员门禁管理、手工登记等接待的资源浪费问题,而这个系统就是由手术室护士长和信息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医院信息化和管理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件”、软件、硬件,其中人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医院信息化不是旧流程“电脑化”
医院信息化不是现有流程的“电脑化”。医院原有的制度、管理体系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在没有信息化、互联网的情况下建立的,有很多东西不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譬如,以前医院有门诊收费处、住院收费处、划价、挂号等不同的部门,这些都是工业化集中求高效的模式。但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成为必然,医院也应该适时改变模式,这些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完全可以有效整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流程改造,其实质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进而提高效率又满足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没有100%,要不断优化
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和创新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责备求全,要求一次就做得尽善尽美,要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缩小“包围圈”,逐步解决,并进一步完善方案。我们医院70%以上的患者是老年人,他们有些人甚至连短信都不会发,基于对病人的深刻理解,我们主推电话预约,但同时又采取微信、手机APP、网络、支付宝等多种方式作为补充。
在信息化推广过程中,有人往往会以极小概率的事件为理由提出反对意见。实际上,信息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没有完全完美的方案,任何一个软件都可能有其弱点,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关注点由于目标病人不同,也可能产生漏洞。我们不能苛求用一个办法解决所有问题。对医院来说,不断优化、逐步解决的策略也可以积累经验,找出突破点非常重要。
冲破禁锢和“篱笆” 形成发展新观念
信息化建设要不断冲破旧思想的禁锢和制度上的“篱笆”,打破部门的界限;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打开视野,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在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旧思想、旧制度的阻碍,比如在我们医院,医生诊间结算、病区护士站结算,这些举措刚推出时,很多人反对。因为传统观念上,医生、护士都不是财务人员。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宝、微信等工具都能实现结算,而且是由使用者自己本身结算,而非财务人员。信息化建设还要勇于破除部门的壁垒和边界,破除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增强开放合作的意识。
未来的医学要整合更多的数据,基因、生活的状态、工作的习惯、环境地域等都会影响人的健康。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活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与医疗发展也不可避免。在未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将更加接近其本质。而当下,我们对智慧医疗的探索仅仅是开始,信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信息化建设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