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信息化投入与效益分析
发布于:2016-11-02来源:   
一、投入规模增加明显

      五年来,我国医院信息化投入规模继续保持高速 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调查数据,中国 医疗行业 IT 花费市场的规模由 2008年的71 .6亿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70.8 亿元,5 年增长 138.55%。另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三级医院和三级以下医院的平均年度信息化投入由 2008 年的 232.90 万元和 72.60 万元分别增长到2012年的 454.21 万元和 122.47 万元,5 年分别增长 95.0% 和 68.70%。

      在医院对信息化整体投入增加的同时,在具体建 设项目上的投入强度也屡创新高。据 HIT180 网报道,云南省某医院信息系统采购项目,投标总价 5980 万元;广东省某医院基于医疗信息交换平台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及改造项目,中标金额达到了 5508 万元。

      近年来医院信息化投入得以快速增加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需求驱动一方面,医院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对医院运营模式、业务流程、诊疗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据卫生部统计,2011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和住院量比 2008 年分别增长 27.95% 和 33.22%。另一方面,患者也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信息化才能得到深层次解决,从而促使医院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

      2. 政策带动政策层面,新医改正式启动后,加大了推进医院信息化的力度,带动了整个行业投入的增长。新一轮的医院等级评审,也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对信息化的重视度,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对信息化的投入。军队层面,总后勤部 2010 年 6 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召开了“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研讨会”,明确提出了医院要按医疗毛收入的 1.5%~3% 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

      3. 技术推动随着电子病历、移动护理、医院资源计划(HRP)等系统的发展以及云、物联网、移动互联、集成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医院信息化向前发展。如近年来大型综合性医院全面实施的移动护理系统,投入都在数百万到千万以上;实施高等级的电子病历系统和国际著名的 HRP 系统,投入也不会低于千万级。

二、投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一般来看,软件和服务的投资比例上升,达到甚 至超过硬件的投资比例,是市场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根据计世资讯的报告,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HIT)的投资比例为:硬件占 57.3%,软件和服务占 42.7.5%;而到了 2012 年,硬件下降至 46.2%,软件和服务上升至 53.8%,投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三、投资来源多元化

      随着宏观环境的发展,医院信息化过去那种全部 依靠自身投入发展的局面发生变化,开始转向以自筹 资金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商业合作为补充的多元化 投入格局。

      1. 医院自筹 曾有抽样研究统计,80% 以上的医院信息化投入是依靠自有资金。五年来,我国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其信息化投入仍然以医院自筹为主。

      2. 政府投入 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稳步推进,政府也加大了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主要体现三方面:一是中央投入,自 2010 年到 2012 年的 3 年中,国家发改委通过中央财政投入 65 亿元用于县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远程医疗系统试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试点等项目;二是科研投入,国家科技部也通过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研究,科研经费投入近 2 亿元;三是地方投入,以福建省为例,据福建省卫生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2010 年省财政下拨 480 万元用于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省级平台建设;2011 年省财政下拨 320 万元用于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建设。

      3. 商业投入 最近几年,随着医院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和多方面的效益逐步显现,一些企业也看上该领域商机,愿意投入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则乐得其成。商业公司投入主要分以下两种情况。

     (1)利益分成模式。对于一些能够带来收益的 信息化项目,如临床数字化监护,由企业负责信息化 项目的经费投入,对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成,从而推动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如,某医院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用对等投资和咨询等方式,投入 5508 万元开展病房监护与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及改造项目。

     (2)拓展业务模式。大部分医院信息化项目收 益难以量化,但投资企业的介入可促进企业相关业务 的发展,企业也乐意投入。这方面最有积极性的是银 行和电信运营商。 银行合作。最近几年,银行看上了医疗这一市场, 认为银医卡可以有效推动银行的发卡量和储蓄额,各 商业银行纷纷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升级医院的门诊系统 和自助设备,通过支付方式的改变和优化诊疗流程, 吸引患者使用银行卡作为就诊卡,并储蓄一定金额, 银行自然就有不少收益。 电信运营商合作。2010 年以来,中国电信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无线数字医疗”应用并在上海建立产品开发基地。目前除了 60 余家医院在推进无线数字医疗应用之外,还有 30 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尝试应用。此外,广东电信和各地政府以及医管部门建成了阳江、佛山、茂名、潮州 4 个地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签约医疗机构 250 多家,有力推进了当地医疗信息化。

     (3)公益投入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 展,公益行为也进入了信息化建设领域。“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一家美国信息与通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与中国政府建立了独特的政府产业合作模式,开展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启动一个为期 3 年、投入援建资金总额超过 3 亿人民币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思蜀援川”,为医疗卫生改革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

      信息化效益分析

      上一版白皮书提到,在现阶段,在医院信息化效益评估方面,国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研究, 没有建立成体系的定量评估方法。5年过去了,这一 问题依然存在。对信息化投入效益分析是非常困难的, 上一版白皮书已经从理论层面对投入效益作了不少分析,这些理论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章节就依据 这些理论,从信息化发挥的临床价值、服务管理价值、 经济价值方面逐一加以分析。

一、临床价值

      临床价值主要通过降低临床差错,改进临床医疗护理流程获得。因此,医院信息化要体现临床价值, 首先要实施与临床相关的信息系统,并在临床信息系 统建设中更加关注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与流程改进。

      1. 提升医疗质量 这五年,医院信息化更加注重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CPOE,本节引用 CHIMA 调查报告中病区医生工作站系统的相关数据来说明 CPOE 的建设状况)、电子病历(EMR) 系统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取得明显进展。 据 CHIMA 调 查,2012 年 我 国 医院 已 实 施CPOE、电子病历系统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分别占调 查医院的 59.14%、46.67% 和 13.96%,较 2008 年分别增长 15.84%、22.18% 和 6.40%。嵌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电子病历系统和 CPOE,智能化水平更高,对医疗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国际上有研究报道表 明:电子病历自动化水平提高 10分,就能降低 15% 的住院死亡率;CPOE 使用获得高分的医院的心脏病 突发的发生率降低了 9%(调整优势比),冠状动脉旁 路搭桥术后的死亡率降低了 55%;由于各种原因住院 的患者在使用高度自动化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16%。

      2. 降低医疗差错 5 年来,我国移动医疗特别是移动医护工作站系统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进展,IDC 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已有 17.5% 的三级医院已部署移动应用。运用 CPOE 和移动信息系统实现医嘱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与控制,可以降低医疗差错。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医嘱环节。有研究案例显示,使用 COPE 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医嘱书写、转抄差错率降至 0; 用药错误可减少 55%~83%;至少能预防 10.4% 药物不 良反应事件和减少剂量差错 9% 左右。

     (2)摆药环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医院引进 自动摆药机,对减少药品调剂错误起到重要作用。据报道,深圳某医院引进自动摆药机后摆药差错率下降了 41.64%。

     (3)给药环节。调查发现,使用病房移动护理 系统后,可降低护士给药差错率 56.67%,使护士在正 确的时间为正确的病人按照正确使用方法提供正确剂量的正确药品。

二、服务管理价值

      服务管理价值主要通过患者、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满意度的提升来体现。

      1. 患者诊疗流程得到优化 五年来,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患者诊疗流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北京某三甲医院统计,2008 年至 2010 年 3 月,在门诊量增长,取药和收费窗口不变的情况下,上午 取药平均等候时间由 9.76 分钟缩短到 1.6 分钟;上午 缴费平均等候时间由 7.66 分钟缩短到 4.6 分钟。而上海某医院使用“一站式”自助服务系统后,缴费的 平 均等候 时 间由 17.21±3.23 分钟缩 短 至 1.04±0.60 分钟,门诊就诊总耗时由 277.40±25.21 分钟缩短至183.09±24.01 分钟,病人对“一站式”服务满意度达 到 98.9%。

      2. 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这几年,移动医疗和重症监护系统的应用也使得医护人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医生方面,医生查房时不但可以在病人床 旁实时调阅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还能实时录入医嘱和书写病程。护士方面,据广州某医院统计,在全院 41 个病区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后全院日均可节省护士时间 176.8 小时;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与重症监护系统联合使用后,日均可节省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录入的 时间达 24.4 小时。

      3. 管理人员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 近五年,各种医疗行为监管软件如:感染监控、病案质量实时监控、 抗生素使用监管、手术分级管理等系统的应用进展也较明显。以感染监控系统为例,它将传统的末端管理 发展到实时、环节、主动和闭环管理,能够结合病人 的各种病历数据,自动生成疑似病例,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监管能力。根据 CHIMA 的调查数据,2012 年我 国已实施感染监控系统的三级医院占 26.42%。

三、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主要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收益。

      在降低医疗成本方面:一是信息化减少了“跑、 冒、滴、漏”;二是信息化降低了耗材采购成本。以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为例,以前每位患者做 完检查要打印两份胶片,一份交换着,另一份医院存底;应用 PACS 后,医院不再留存胶片,患者可选择是否需要胶片,如果需要,只需出一份胶片。以某医院为例,单CT 检查每年节省胶片就达 298 万,这还不含节省了大量的胶片管理费用;三是信息化有效地降低了医疗差错,减少因医疗纠纷产生的经济赔偿。

      在增加效益方面:国内研究表明,临床路径能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使用率。据 CHIMA 调查,2012 年我国有 33.69% 三级医院实施了临床路径系统。另据卫生部统计,全国三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由 2008 年的 13.2 天下降到 2011 年的 12 天;病床使用率从 2008 年的 100.5% 上升到 2011 年的 104.2%,虽然我们很难衡量信息化对医 院生产力提高的贡献,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信息化未来投入与效益预测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未来,在新医改持续推进、医院管理模式转变和各种新技术作用的联合推动下,医院信息化投入将持 续增加。IDC 预测,到 2017 年中国医疗行业 IT 花费市场的规模将达到 336.5 亿元,2012 至 2017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4.5%,如图 9-1 所示。另外,计世资讯 预测 2013 年中国医卫行业的 IT 投资规模约为 225.5 亿元人民币,且未来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20% 以上。

二、市场的成熟度更高

      总体上,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处在“以电子病 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阶段,未来医院对临 床信息系统的需求依然十分强烈。同时,为了适应新的付费方式、降低医疗差错和满足多系统数据融合的 需要,医院对临床路径、移动医疗、集成平台等系统 的需求也会较为强烈;少数医院还将开始 HRP、商务 智能(BI)、虚拟化、云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因此对软件和服务的需求会明显高出硬件,导致HIT市场的成熟度更高。

三、规模效益更加明显

      随着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所采集的数据内容越来越丰富,数据共享度越来越高,信息的价值体现随着共享度提高而更加显著。同时,数据内容 的丰富和数据量的积累,使数据关联度及加工利用价值更高。当前,在采集的业务数据基础上,开展的医疗质量监管、综合绩效评价等应用即反映了这样的趋势。 这反映出信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系统的规模效益开始显现。未来随着系统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和对数据 利用的更加重视,信息化的规模效益将更加明显。

医院信息化投入与增强效益的建议

一、信息化建设需要增加和持续投入

      尽管这五年医院信息化投入持续增加,但估计仍然只占医院年收入的 0.5%~0.6% 左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3%~5%,还有很大的差距。据 CHIMA2012 年 调查报告,72.07% 的受调查医院把“缺乏充分的信息化资金支持”列为医院信息化发展主要障碍因素的第一位。一方面,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范围不断扩展;另 一方面,已建立的信息系统“包袱”越来越大,需要 维护。因此信息化所需资金投入的规模必然需要增加。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从国内几所代表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看, 其共同特征是与厂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保持自身强有力的研发维护力量。反观那些信息化建设效 果不好的医院或者项目案例,大都缺乏持续的建设和 维护,没有做到持续改进。因此,要取得良好的信息化发展效益,必须保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

二、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支持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医疗、护理、医技、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它涉及对现行管 理模式、方法、手段和观念的重大变革,甚至需要对 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重新进行调整。尽管缺乏充分的信息化资金支持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但医 院信息化也不是投入资金就能建好的,需要综合配套 措施支持。

      首先,要做好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实施,确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并 根据国情、院情,结合近期的需求制定分阶段的实现 目标和实施规划。其次,需要组织机构的变革。目前的组织机构、管理和服务体系与流程许多是基于手工或半手工模式下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医院信息化逐步 建立和完善后,必须基于信息系统建立新的组织机构、 管理体系和流程。伴随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发展,相应的制度、流程也要不断调整改进。以自助服务系统 为例,因自助服务系统兼有办卡、缴费、挂号、导诊 和打印(化验单、报告单、一日清单等),不同的功能分别属不同部门业务,如果不建立新的组织架构与 管理体系,自助服务系统就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再次, 必须狠抓信息系统的应用质量,保证采集数据的完整、及时和准确,增强信息系统的可信度和数据的可用度, 提高全员使用信息手段的自觉性,使已经建立的信息系统发挥最大效益。

三、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投入补偿机制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包括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运营成本又随着时间和系统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增 加。而信息化投入后,其信息服务和受益对象除了医 院外还有患者、医保机构、社会(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回报补偿机制,医院在看 不到直接收益的情况下,就不愿意多投入甚至不投入。 因此,首先,政府应该完善信息化投入补偿机制,实现病人、医院、医保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可以采 取的政策包括:允许医院对就诊卡、清单打印、腕带 等这类消耗材料和服务项目收取成本费;借鉴美国在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和韩国推进 PACS 的经验,对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和实现无胶片化的医院提高医保支付比例,对达到一定期限 仍未达标的医院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

 

      其次,医院要创新服务模式,在保障基本的医疗信息服务之外,为患者创造增值服务,由患者自主选 择是否需要相关服务并按物价规定收费,促进信息消 费。这些信息服务包括:更高级别的住院信息服务,如在病房中提供网络服务、视频点播服务、远程探视;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服务,如预约诊疗服务、远程在线医疗保健及咨询、门诊就医全程短信(文字或语音方式)导诊、检验检查结果发送、远程会诊、慢病管理、 健康维护(远程指导居民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维持健康体魄)、医疗咨询以及健康信息订制服务等。

展位在线预订

展位在线预订 请认准主办方联系方式!

预定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