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以“野蛮人入侵”的方式借助资本强力进入医疗领域以来,原本在外界看来保守而沉重的医疗领域激起了一片片的水花,各界人士都在热烈讨论到底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很多创业公司用互联网的烧钱方式大规模的切入医疗领域,意图从正在快速扩大规模的医疗市场瓜分蛋糕,而大量传统医疗领域内的从业者也日益感受到自身所存在的危机,正试图努力去借助新兴的技术手段来稳固和推动自身的业务发展。
自从2014年以来,互联网以大资本推动的方式加速进入医疗领域,但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大量项目纷纷折戟,以纯粹的互联网方式来进入医疗无法成为一种新的市场浪潮,只有极少数项目借助精准的定位和对市场资源的优势才站稳脚跟。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转而进入线下,希望借助线下的资源来摆脱发展的困境并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传统医疗的从业者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该是医疗+互联网的模式登台亮相了。所谓医疗+互联网更多是一传统医疗机构为主,互联网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正如过去10多年在医疗机构大规模发展的医疗信息化一样,医疗+互联网更多的是将原先局限在院内的信息化推展到院外,从而提升医疗机构自身的服务能力。
从常理上来说,医疗+互联网确实是更接近市场的真实需求,也确实能更好的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服务,正如过去的医院内部信息化所给医患双方带来的便利一样。但医疗+互联网背后隐含的价值认同是传统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无需转变,只需添加部分功能就够了。不过,中国当前的医疗行业的现状所带来的变革动力却将打破这种价值认同,最终改变整个医疗行业的局面。
正如之前大量的分析所阐述的那样,中国医疗服务行业自身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前夜。随着老龄化和医疗需求的增长,原先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医疗体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医保基金即将穿底的大前提下,政策面上有越来越强的动力去压制三甲的发展并向下分流客源,但这与用户只信赖三甲医院的服务相矛盾,从而导致政策引导的难度相当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大型医疗机构已经大到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需求,而基层医疗机构则长期缺医少药,即使给出了政策和财政补贴,也无法事实上去分流大部分的用户。
因此,如果医疗+互联网还是沿用旧有的思路,最终演化成大型医院扩充自身服务半径的工具,进一步推高大医院获取客户的能力,这将是与整体医改政策背道而驰的,也将最终影响到政策对大医院的反制,从而打破医疗+互联网所设想的发展路径。因此,以大医院为核心的医疗+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发展最终的路径还是取决于政策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之间的调适。市场需求三甲医院的服务,但政策上无法支撑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用攀升,需要向下分流,而用户却无法信任基层医疗机构。在这样的矛盾中,互联网的优势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帮助支付方去控费。除了监控各层级医院的医疗行为以外,更重要的是推动多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协同,从而在某些较为容易入手的领域加强向下分流的能力,通过由易到难的方法最终完成整体性的改革。
而要完成这样的发展路径,原先的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互联网的工具可以有效的去帮助各方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在支付方的控费,各层级医疗机构自身的成本控制也将产生大量的机会。而政策指引上,更多的采用疗效考核才能推动分流的成功,因为用户不信任基层医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疗效的问题,害怕误诊。
总之,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并不是谁+谁,而是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博弈下进一步的相互融合,以达到在政策指引下的市场整体供给的完善和提升。